◎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這種畫風也影響了東洋日本,出身錦市場的江戶畫家伊藤若沖,其有仿「藻魚圖」畫過幾幅「群魚圖」。
其中在推動經濟成長的排名上,全世界53個國家中,台灣民眾關心經濟成長的比例是全球第二,前10名裡面只有台灣跟阿根廷兩個是民主國家,其他全部都是半民主國家,而阿根廷正經歷極為嚴重的通貨膨脹,而台灣這幾年則是有極為亮眼的經濟表現。而在其他模型中我試著放入區域作為變數,區域平均而言也都不顯著,因此與中國空間上接近與否也不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第一群位在第四象限,喜歡美國的程度為正,喜歡中國的程度為負,這群民意上親美反中的大多為歐洲以及北美的民主國家,然後也包刮了台灣、日本、南韓、以及澳洲。假如中國可以在這些國家改善形象,那就能夠降低這些國家挺台的可能。在DPI問卷所問的50個國家中,如下圖所示,X軸為喜愛美國的程度,Y軸為喜愛中國的程度。三個模型的依變數是世界各國支持在中台開戰時經濟制裁中國的比例。但整體來說,光從分布來看,這些第二群的國家對於美國以及台灣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其他奶茶聯盟國家如泰國、越南、香港,則給美國以及中國一些正面的分數。因此,光從數字上來看,各國支持經濟制裁中國的比例,基本上就是由各國對於中國以及對於美國的態度決定的,光是世界各國民眾對中美兩國的態度就決定了大約65%該國支持制裁中國的態度。但現在卻看到中俄在北海、波羅地海、地中海、日本海、及東海等區域展開聯合軍演或是海上聯合演訓。
而這個需要隨著時間的遞嬗,開始被制度化對自身的能力與未來日益有信心。由於北約在冷戰結束後,從1991年開始,基本上是每10年展開一次戰略概念的更新,先後在冷戰剛結束後的1991、1999年、2010年、以及今年。但現在卻看到中俄在北海、波羅地海、地中海、日本海、及東海等區域展開聯合軍演或是海上聯合演訓。
Photo Credit: Reuters / 達志影像 北約從2019年因川普政府要求才開始關注中國挑戰 北約是冷戰因應蘇聯及華約組織的威脅而成立,冷戰結束後轉型為歐洲場域共同安全管理的平台。今年2月中俄「無止境」合作關係的宣示也是當時無法想像。
是到了2020年疫情肆虐全球,以及中國利用這個機會積極搞大外宣,並操控世界衛生組織嚴防任何對中國的究責要求。但也因為歐洲的巨幅變化,使得即便沒有華約與蘇聯的威脅,北約還是為大家所需要以便面對一個高度不穩定的環境。這反應在1999與2010的戰略概念更新上。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其對北約立場是處在戒慎恐懼與交往合作這兩個極端。
普亭在2000年剛上任時考慮是否加入北約,或與北約建構特殊關係。算起來連今年這次一共才4次,由此可見這個10年一次的戰略概念更新的重要性。歐洲與北約開始關注中國,是在2019年時任川普政府國務卿的蓬佩奧,積極要求歐洲需正視中國威脅,才在之後的《倫敦宣言》中,開始提到中國的可能問題。因此會需要合理的戰略更新、目標優位調序,與資源配置的改變。
是在這個時候歐洲與北約才開始正視中國,不再將中國視為是機會,而更傾向認為是挑戰了。地緣戰略競爭的不再,反恐為重要議題,合作性安全與國防現代化的方向是當時北約主要在討論的議題。
但也因為俄羅斯對歐洲的強勢態度已經有一段時間,因此北約關注俄羅斯無需太大多調整,但歐洲對中國的態度始終多以「經濟機會」視之。而中國視2008年金融海嘯為中漲美消的權力平衡翻轉契機,俄羅斯也將2008金融海嘯視為歐盟力量下墜的先聲。
北約對中國的關注自此快速提升。這也讓外界普遍認為這次會議的重點,會是俄羅斯威脅與中國的挑戰。而全世界還忙於從2008金融海嘯中掙扎復原時,金融海嘯還引發歐盟內部出現了所謂的「歐豬五國」問題。當然,德國梅克爾總理的聲望是如日中天,儼然身為歐盟的領導者與全球利益的代言人。但也是以此入侵,對喬治亞可能加入北約的動作給予重擊。相對於2010年的戰略環境,現在的改變十分巨大,許多當時不被重視的議題,開始成為今天的主要關切,而不少當年被視為是最重要的議題,在今天可能不覺得有這麼高的重要性(如反恐)。
中國改變現狀的作為也極為明顯,還明白拒絕國際海洋法仲裁庭的決議。與現在俄羅斯已經侵略烏克蘭八年,甚至在今年初還發動對烏的全面入侵。
2010戰略概念的反恐部份比例很高,阿拉伯之春也處於正在早發階段,中東是否因此出現民主化契機,當時對此發展的心情是期待與樂觀的。俄羅斯干涉美歐選舉,中國積極收購歐洲高科技公司,意圖支配歐洲通訊網絡,以及現在會對歐洲國家展開經濟制裁戰,這也都是12年前無可想像之事。
俄羅斯與歐洲的關係也從2008年之後日益惡化。俄羅斯威脅與中國挑戰是此次會議兩大重點 與2010年相比,當時俄羅斯還沒併吞克里米亞,中國也處於胡錦濤時代的末期,根本看不到習近平今日的強勢,而中國內部當時新聞最重要的看點,不是習近平的主張,反而是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與廣東省委書記汪洋的「做大蛋糕 vs. 分好蛋糕」之爭。
此外,當時北約海外的任務主要是在阿富汗反恐與維和,因為有直接的涉入(boots on the ground),因此對阿富汗議題以及恐怖主義的關切自然會更多。當時俄羅斯積極呼應美國取消飛彈防禦協議的主張,在九一一事件時也積極協助美國,但之後可能因為認定發生在喬治亞、烏克蘭以及吉爾吉斯等國的顏色革命是美國有意弱化俄羅斯對其近疆區域的控制,對美國與北約態度日益對立。」 在這樣的氣氛下,當時北約戰略概念說俄羅斯是北約的戰略夥伴(strategic partner),對中國則是連提都沒提。但該宣言依舊對中國以「機會與挑戰並存」的方式敘述。
2010北約戰略概念對於安全環境的描述就反映出這種估計:「今天的歐洲─大西洋區域處於和平,對北約疆域常規性的攻擊威脅甚低,這代表(北約)強大防衛政策的重大成功。當冷戰結束後,因為主要針對的威脅已經消失,北約的存廢開始變成關注焦點。
而這個需要隨著時間的遞嬗,開始被制度化。這個戰略概念將會規範北約的戰略目標與隨之而來的建軍方向及資源配置,因此是非常重要的發展。
文:賴怡忠 2022北約馬德里會議採用新戰略概念 今年6月底的馬德里會議,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更新其戰略概念(Strategic Concept)。2008入侵喬治亞的「五日戰爭」一方面與協助南奧賽提亞及阿布哈茲喬治亞獨立,以對抗喬治亞有關。
2019年歐盟對中的新定位是「經濟競爭者、全球議題之夥伴、以及(政治體制的)系統性對手」,而北約在2020年下半年開始討論「北約2030」願景,在2021年的布魯塞爾會議後議決採用這個願景,並對中國定位為「系統性挑戰」 (systemic challenge)孩子帶給父母的省思,也是讓我們重新學習、不斷成長的新契機,我們之間的關係,不只是親情、家人,更是亦師亦友的好夥伴。因為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意見、想法、聲音,也都是合理的狀態。言語暴力帶來的負面效果 「如果你繼續這樣哭鬧,爸爸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但如果出發點是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為何要下的命令,這樣「我是為了你好」的思考角度,就的確需要重新思考。偶爾適時的放手及精神支持,反而會讓孩子更有自信面對挫折及挑戰,因為孩子在遭遇挫敗時,才能為自己所做的決定負責,成為一個真正有肩膀的人。
當下會感到羞愧、難過,覺得令母親感到丟臉是我的不對,而經年累月之後,這樣的想法就會固著在心底,成為一個否定自己卻不自知的疤痕。」當孩子說出這句話時,可想而知,媽媽內心的小劇場想必掀起巨大波瀾,驚滔駭浪的程度可比鐵達尼號翻船。
」這是我自己碰過的經驗,兒時常常在母親口中聽到這句話。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
本文地址: http://one.zhutima.com/?id=24
文章来源:天狐定制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2025-04-05 06:21天狐定制
2025-04-05 06:09天狐定制
2025-04-05 06:08天狐定制
2025-04-05 05:28天狐定制
2025-04-05 05:27天狐定制
2025-04-05 05:17天狐定制
2025-04-05 04:14天狐定制
2025-04-05 04:11天狐定制
2025-04-05 03:58天狐定制
2025-04-05 03:53天狐定制
扫码二维码
获取最新动态